创业两年:电商代运营的原生态写照(上)

2020-03-05 13:59:50

两年——正好是90%新成立公司熬不过的气数——我退出了——值得庆幸的是公司还在前行,有好也有坏,有苦难也有成绩…… 现在正好是一个休整,把经历的写出来,自己理一理,也给关心创业,关心电商和代运营的朋友聊以参考。 



贪婪、聪明、隐患 

2009年正是电子商务大爆发的阶段,从现在来看,那个时候确实是创业的大好时机,因为资本、市场、品牌和消费者认知都到达了一个爆发的奇点上——正是经济学上说的“时间窗口”。而当时我们几个合伙人都在电商方面已经有若干年的经验,也是在当时成功的B2C品牌核心团队中摸爬滚打过来的。 

我们对当时的情况做了基本的分析:首先线下知名品牌必然将会在线上快速增长,他们自身也对线上市场跃跃欲试。当时线上各渠道(尤其是淘宝商城,即后来的天猫)对线下知名品牌的培植和资源倾斜战略已经非常明晰;第二、我们自身最重要的资本是电子商务行业背景和经验。虽然在传统服装上也有行业经验,但是相比较而言并没有特别的优势(所以倾向于排除从头建立一个全新的电子商务品牌);第三、当时的电子商务成本已经明显呈上升趋势,当时广告成本已经比开始上升了3倍,转化率却有下降的趋势(当然,现在的广告成本已经比最初上升了5到10倍,竞争也更加激烈)。而资金并不是我们的优势,我们和那些动辄上亿投资的企业没可能,也没有必要去进行正面冲突(倾向排除做平台和渠道的模式) 

最后我们选择做电子商务服务商,具体点说,就是全网渠道的代运营服务商——仔细思考一下,您也许能体会到其中有三个味道——贪婪、聪明、隐患。 

说“贪婪”和“聪明”是因为我们的选择可以说是效益杠杆最大的:直接利用了线下知名品牌的知名度、规模、成熟度、供应链、定位和客户群;相对应的利用线上渠道对知名品牌的需求及资源倾斜;线上销售应该怎么做,当时对绝大多数线下品牌来说在认知上基本上是一片空白。而品牌企业在线下本身也会使用各种各样的服务商,服务是他们熟悉的合作方式;“服务商”本身说明了我们的“角色”,一方面我们不会压钱吃货,所以启动资金要求就大大降低。另一方面可以为很多企业服务以形成规模效应,非常便于模式复制,而扩张空间又非常广阔,这在资方的角度是重大的“利好”。——简单来说,我们以行业经验和行业背景为自身依托资源,利用品牌、线上渠道、行业发展特殊阶段中各方微妙的需求关系,选择了投入最少、资金风险极低、借用即有的客户和渠道的强势资源、扩展空间广阔、容易复制的方式! 

这是一个摆明了占大便宜的好路子!和很多刚刚开始创业的家伙一样,当时我们几个合伙人基本上都沉浸在对美好未来无尽的畅想之中。这时候人往往有一种通病,就是有意无意的忽略其中的问题和风险。我自己的性格却是特例,虽然有这种氛围的影响但我还是冷静客观的分析了一下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从好几个不同的层面明显存在一些或明晰或含混的问题。我们都知道“五州”是现在一家知名的电商仓储服务公司,可以说他是国内代运营的鼻祖,之前淘宝上NO.1的杰克琼斯都是他代运营的。那个时候找他代运营的知名品牌绝对不会少,但是也正是那个时候,他开始转去专门做垂直服务——仓储,并且停止了代运营服务。是什么让这家公司把天天客户迎门的业务放弃掉的?我们还拿到了他之前代运营的收费表格:客服、产品拍摄、店铺设计(装修)不说,就连淘宝商品上架都要单独计价收费……。合伙人都捧腹大笑,说他们确实不行,这么个收费方式你的客户心里给是个什么感受?但我自己也心存疑问,毕竟谁也不是傻子,这么做背后的理由是什么呢? 

我的第二点担忧——线下品牌有多少人愿意把线上的新业务交到服务商手中?如果一个企业非常看好这块业务,准备大力投入,那他会愿意假手于人么?领导会不会感觉业务在自己手中最好控制?下面的年轻人会不会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去亲手开创线上业务? 

我的第三点担忧——这种全盘代运营如何明晰双方的责权利关系?因为是服务商,我们不会压钱吃货、也不会投入广告费——所以库存风险和广告投入都归于客户。但我们服务本身对前者有不可忽略的影响(往往是决定性的影响),如果卖得不好或者管理不得当,客户就要承担直接和间接的各种损失,而我们自己却可置身事外。虽然表面上看,我们规避了风险,但实际对我们自己完全没有好处!因为客户肯定会考量到这种风险而在备货、广告投入等问题上采取保守的策略(甚至于非常不合理的策略),也会对我们缺乏信赖(这一点在后来的实践中果然成为了至关重大的问题)。显然我们和客户之间很难以书面的方式在备货问题上做出精细的约定,好比我们不可能和客户说必须在哪天备出多少款,多少件好卖的款式,可以以诱人的价格出售——什么叫好卖呢?好卖的标准是什么呢?什么叫诱人的价格呢?卖得不好就一定是因为价格不诱人么? 

想归想,没想通不代表干不通,实践之后很多事情也许会变得明晰和简单。 

优越感与糟蹋的机会 

我们开始风风火火把事情做起来。有一家武汉小吃周黑鸭,那时候他们在线上也做过一段时间了,把我们请去做咨询。以他们的知名度在线上一个月做不到20万确实不匹配。我们去了三天,与他们公司的领导和专门负责线上业务的工作人员聊了两天,试吃了他们的产品,参观了他们的工作环境。我也专门对他们的线上店铺做了分析研究,并对比其它同类店铺给他们出了一份报告,并配合报告给他们讲解了突破口在哪里,应该如何改进。这家企业的工作态度非常令人尊敬,事后我和他们保持了一段时间的联系,并一直观察他们的变化。我发现我在报告中给他们罗列的问题和改进意见他们完完全全逐点去落实完成了。市场回报了他们的努力,一个多月后,他们的销售量从原来不到20万已经突破到200多万。我很为他们高兴,也为自己能提供这样的价值而感到骄傲! 

但是当时我们没有主动把这块业务接下来作为我们的服务项目,这真是一大败笔。虽然我和几个合伙人提了一下,说这个品牌很有潜力——不但知名度好,食品口味绝佳,而且当前线上销售刚起步,上升空间还非常的大。但是我们整体并没有把它当作一个重要的阶段目标拿下并完成。拖来拖去最后这个事情就变成只是一次咨询了。 

事后看起来非常清晰,当时却身在其中混然不觉。其实当时我们的“优越感”在一点点扼杀了我们自己的机会。我们的团队在当时确实有着比较大的经验和背景优势,而且真正有经验的团队选择去做服务当时也很少。再加上很多品牌的大佬们和我们谈的时候也很客气,很尊重我们,而且表现出很大的兴趣。所以当时我们对待业务不坚决,推进不够强力。不客气的说,当时并没有把心思和经历用在踏实下来理清思路和阶段目标,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去达成目标上。 

这直接导致了我们的精力被一些有点小甜头但并非主营业务的事情吸引走了——有好几个“朋友”,或者“朋友的朋友”跑过来,说些“有个多么多么NB的电商项目,好NB的背景,好大规模,好多钞票,你们快给出个专业的方案,到时候项目拿下来包给你们”之类的话。然后从我们这里骗个方案走了就再无音信。这样的事情做了好几次,我跟大家坦白说,没有一个最后贴谱的,全部是瞎扯蛋。 

“瞎扯蛋”直接导致的后果是什么呢?就是我们在相当一段时间里没有搞定哪怕一家目标客户,甚至于没有定义清楚谁是目标客户,是一定要死磕着搞掂的;甚至于我们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没有一份标准合同,也没有研究和品牌企业合作的过程应该是怎么样的。在我心里认为最重大的缺失是几个合伙人没有坐下来,好好理清状况,确认我们的事业是什么?谁是我们的客户,打破脑袋也要抢到手,谁不是我们的客户,送上门也不能接?什么是我们的阶段目标,要打下哪块阵地,在哪里站位,策略是什么?而且不得不承认,“优越感”会破坏这种沟通,吹牛皮和自我膨胀使我们根本不可能开展起来这样的话题——现在想起来这些白白糟蹋创业时机的事情不禁让我咬牙切齿! 

没有理清思路导致的问题之一是选择了错误的客户——至于客户的分类和分析我后面会说到——现在只能说,有些客户直到很久以后才看清楚,与之合作唯一带来的就是一堆破事和每个月都要干赔进去的现金。 

我认为战略最为高明清晰的是一家叫“宝尊”的代运营公司(他应该是现今行业中的NO.1)。其实我们面临的大形势是一样的,但是他确立了自身的战略并坚决的贯彻执行了。他只为线下一线知名品牌进行代运营!我们一直都能听说,一些还算很不错的品牌都会被宝尊拒绝服务。他们只和最好最有名、可能也是最适合线上销售的品牌合作。(往后看,大家一定能明白这个战略的初衷和高明之处) 

但不管怎么说,创业之初的感觉是让人回味无穷的。看着办公地点从毛坯房装修好,和合伙人一起亲手夹好每个网线头,在家居城挑选的办公桌椅运到办公室并新眼见证它们从新到旧,工位从空空如野到逐渐坐满员工——这种感觉没经历过的人也许是无法体会的…… 

我们有错误,也许是任何 新手创业者或多或少都会有的无知,但毕竟时机和业务模式的选择还是非常非常正确的。天时,地利,人和——至少在天时的把握上可以说是非常之到位的——相对应的,不久我们便获得了与一家极其“贴谱”的大客户合作的机会。 

好客户,坏客户 

哪些客户是好客户,哪些客户不是好客户,当时在公司中并没有形成共识——这也是不肯踏踏实实研究市场和业务的结果。但在私下里我心目中有明确的判断,并且在之后很长时间的检验下证明了它的正确性。 

最好的客户:他们在线下有相当的实力,品牌在大众消费者中知名度高,线下店铺的覆盖度适中,年度销售额至少在亿元以上,有明晰的品牌定位和VI规范,供应链成熟高效,行业面对大众市场,比如服装服饰、箱包皮具、鞋、食品、母婴、化妆品、运动户外。品牌企业自身电子商务成熟水平还不高,难以独立规划和成功实施电商渠道的营销方案。这种客户有一定代运营需求、适合网销、潜力足、可提升空间广大。这种客户也与我们团队的情况最为匹配——综合实力强;有思路善于规划,能够帮助客户出谋划策找对出路;尚没有准备好,也没有打算分割模块进行单独功能的垂直服务(如摄影、客服、推广、数据分析);倾向于打包服务、打包收费的全包全管全案代运营。 

线上渠道对这些品牌的资源倾斜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他们的知名度(认知且被接受)、成熟度和被市场检验过的风格和定位都使他们在线上明显占有优势。品牌在线上渠道,比如淘宝商城开店,得到的初始日常浏览量、转化率、客户的信赖都完全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再加上淘宝的资源倾斜就完全形成了一种“马太效应”,加倍放大了他的优势。借用线下现成的供应链,产品线,定位,价格策略,甚至于广告大片直接就可以产生销量并形成正利润——这些都会使整件事变得顺畅、良性、可持续…… 

其它有需求的客户有生产商、内贸商、国外品牌等,他们可能需求特别强烈,但是有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他们没有品牌知名度,没有基础的忠实客群,没有产品线规划,需要定位和定价规划,还需要品牌VI设计和规范(全部直接影响到线上营销的效果)——这些东西不但需要成本和心力去建立,还要放在市场上反复检验和修正。但是他们一方面不太能认识到这种缺失,另一方面会倾向于把这些工作转化成我们的隐形成本。我们做过几个这样的CASE,最后的结果基本上都是相似的,就是虽然销售和过去对比全部有所增长,但是客户并不满意,同时我们自己在这些项目上投入远远大于产出。因为观念上的问题我们碰到过很多笑话一样的问题,有的开了店顾客买了商品,要发货的时候客户相关负责人要写申请给领导签字,再去大库里拿货发出。但是呢领导出差了不能签字,结果拖了一个星期货还没有发出。还有一家客户,在谈的时候老板说只选择做大品牌,绝对不会拼价格。但实际操作起来,负责人却拿来一些杂牌货,根本也不是他们生产的,每款没几件让我们清一清——说实话,那些货还抵不了拍照上架商品的成本。好久之后,实在没有办法,有个同事试图做出一套报价表,把每项工作都计算出成本展示给客户,我看到以后感觉很眼熟,才发现做出来的表格和之前看到五州的那份报价表几乎如出一辙…… 

后来我们获得了一个典型的“好客户”——热风——这是一家令人敬佩的企业,直到一年后我们失去他在主要渠道(淘宝商城)上的合作关系后我依然这么看。这是一家重承诺、守信和坚持商业道德操守的公司——在当今社会这是非常少见和难能可贵的。有意思的是,热风进入电商渠道并不晚,在淘宝商城刚开不久就开始了线上业务,尝试过多家渠道,但结果非常不理想——旺季月销售额近十万元——与其线下几亿的年销售额并不匹配。谈下这个项目并没有花费多少时间,热风给出的条件也非常好,我完全可以感受到他们想共同把事情做好做大的意图,而非斤斤计较眼前的得失。能在这样规模的公司中以如此的效率完成签约并把事情开展起来充分表现出他们的执行力。值得一题的是,这家企业的老板是非常谦虚的人,不摆任何架子,在讨论线上业务的时候他会打开本子把有价值的内容记录下来。在之后的合作中这家企业从来没有任何以大欺小的行为和意图,在结款上从来一板一眼没有任何不规不矩。我们一起探讨淘宝平台常见的活动中先把售价抬高,再“打折”的做法时,热风非常明确和坚决的表示——他们绝对不会做任何故意误导和欺骗消费者的行为。热风企业中的年轻人对自己的公司非常的热爱,以在这家公司工作为骄傲,都全心全力为事业打拼。——这一切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也让我得以窥探到很多西方经济学不可能教你的为人和做企业的智慧。 

一接手这个项目,我们就从多个层面着手去提高其线上运营水平:我们用自行研发的统计分析软件分析了其线上淡旺季的区分;不同月份主销商品特征,顾客在性别、款式、价格方面的偏好;主流客户的区域分布,甚至于不同区域客户对活动的反应差异;另外我大段的阅读了过去旺旺上的客服记录,发现了原有的不足及顾客主要的沟通诉求。我们走访了每家线上渠道,包括淘宝、京东,卓越寻问他们对品牌提升的建议同时,也充分表达了我们要做好他的决心,并获得了很多大大小小有价值的资源。我们第一时间重新设计和整理了其线上店辅装修,并对新品进行拍摄……。随着订单数量的增加我们使用了ERP系统提高订单处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在接手第二个月我们就取得了一个小小的成绩,在一次普通的淘宝活动中创造了单日销售额的新记录(实际上是上一次记录的好几倍)。之后几月的销售额都有稳步的提升,我们决定打场硬仗,把月销售额提高到100万以上。热风的大佬们同意了我们的计划,同时也非常支持,不但帮我们选定了“爆款”,还在会上跟我们说,不要把自己当成乙方,有什么需要配合的绝对不要客气,要强硬的提出来。那个场景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有这样的客户我们真没有理由不把事情做好做成…… 

那段时间非常忙碌,整个团队都投入进去了,我们自己掏钱出来增加推广。大家集体研究和推敲营销推广策略、如何应对大批量的订单、研究各个渠道的规划和销售预计…… 

结果销量是做到了,但是暴露了很多问题,也产生了很多矛盾。对整体的结果,客户很不满意(实际上如果我是客户,我也不会满意)。一但发力,所有原来隐藏的问题都会暴露无疑,本来就存在的矛盾会被激化。 

凭心而论,我认为主要的问题都在我们自己团队身上,一方面是管理上的问题,别一方面是团队文化风气和意识形态上的问题——这些我下面再说,先说其中的业务问题。热风本身线下的机制很高效,也很有趣。他的库存基本上全部放在店里,尤其是好卖的款式,新的款式不会放在总仓里,而是放在店面里,而且每个店里一款鞋每个号只放一两双,如果有缺码就通过系统和物流车从其它店调货——这样极大的提高了商品的周转率,降低了风险和成本,款式变化和更新的速度自然更快。但是这个模式应用到线上就带来了麻烦,款多量少容易导致商品拍摄、信息管理的成本比例上升,而缺货机率也大大增加。既不适合爆款的单款推广,也给全场活动带来很大困难——因为线下的库存是有变化的,这在全场活动起量的情况下必然会导致超卖。但要建立独立的电子商务仓,以当时的销量很难达到适合的存销比。另外,先销售再从店里调货的时候,有些很好销的货店里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给扣下不给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对于这些问题,团队里执行层的员工总认为是客户没有配合好,小家子气,不肯投入。但是我认为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一个线下零售企业拓展线上市场,肯定会有很多地方不适应,需要转变过程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而且线下业务肯定还是占绝对主要地位的,要在品牌公司中获得资源和支持只能一步一步来——先争取有限的资源支持,用这些资源为基础做出好的成绩,然后再争取更多的资源,再做出更好的成绩——在这点上热风已经是敢于偿试和投入的了(你不能指望这种企业象淘品牌一样全副投入孤注一掷)——反观我们自己要做的,就是在每次获得支持的时候都给出令人满意的答卷——这一点上我们没有退路——毕竟在品牌公司内部线上渠道负责人都会顶着线下渠道和公司各方面的压力,没有成绩他怎么去争取资源? 

有趣的是渠道资源也是如此,比如在淘宝平台上,当小二给你流量,活动机会和排名入口的时候,你要以更高的转化率(以及客户满意度和可控的低退货率)回馈给他,这样下一步你也将得到更多渠道资源,反之则资源越来越少。 

合作一年期满之后我们失去了热风在最主要线上渠道(天猫)的合作关系。服务商有个很大的不利因素,就是当重要客户离去的时候立刻就失去一大块规模,而且积累下来的成绩全部不属于你。但是我自己私下里并不感觉冤屈——从一开始我们卖的就是行业经验,如果没有新的手段和方法帮助客户前进,把经验都卖光了,那客户凭什么继续买单?我们一切杠杆的支点就是自身的经验和能把目标实现的能力,唯有永远跑在市场的前面,跑在客户的前面,每次都跑出新的成绩我们的商业逻辑才能够成立——事情本当如此! 

但是为什么没能跑在最前面?这就不得不说一些我们在管理和企业文化风气上走的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