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两年:电商代运营的原生态写照(下)

2020-03-05 14:00:08

创业的窗口正在逐渐关闭。最大的一个因素是线下知名品牌已经被收罗殆尽,而且品牌对线上业务的认识也更加成熟,所以对代运营服务的需求在减少,而且要求正在升高。大多品牌坚持自营线上业务并且也有很多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象圈地一样圈品牌的时代已经过去,品牌线上代运营业务必然需要新的创新来打开新的时代。 



管理的冲突 

创业机会才没那么贱,不会一直在那里等着你,它往往是一个“窗口”,在某个时间打开,经过一个短暂的时间再关闭——来早了不行,来晚了也不行,如果正好在窗口打开的时间开始,那么你要做的就是拼命跑拼命跑,要赶在它关闭之前达成阶段性成功!创业团队要想“跑得快”必须能协调一致,并且从上到下都保持开拓的激情,在这样的心态下员工自然会想尽办法改进和提高——这样的团队冲劲实足,战斗力会非常强大——但这种团队绝对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 

我们几个合伙人在公司构架上的分岐很大,甚至发生过不少争吵。我始终坚持公司要以项目制管理,项目组独立负责单个或多个项目,客服、推广、运营等核心职能都安排在项目组内部,受项目经理统一管理;是否需要及如何使用外部资源(比如外包摄影)由项目组决定;项目组对项目成本、收益、销量、客户满意度各方面负责,并以项目运营的实际结果评估项目组的工作绩效,项目组间优胜劣汰形成良性竞争——在我看来这是一个执行力强、权责明晰、易于评估和激励的管理架构。但是合伙人并不同意,反对的理由是不能让一个部门,一个人了解全部业务,不能接受人员流动带来的风险。于是公司架构按职能分开,客服管客服,摄影管摄影,产品管产品,规划管规划,技术管技术……各部门单独向老板负责,老板有时候过问过问,有时候出差就都放下了,下面怎么样其实没人有明确的权力过问。但这是种情况没能支持太久,不光是沟通效率低下、协作错位难以统一步调,光是没有固定人员专门负责牵头、统筹和运营执行就已经让整件事情举步为艰。 

公司在不得已的态度下把职能制改变为“项目制”——但这个“项目制”是大大的被阉割了,项目经理在“精神”上部分对项目结果负责,但是他必需要选择其它部门为其“服务”,比如产品、摄影、设计、客服、技术都有单独的部门。项目经理没有权力使用公司外部的资源,也不能自行完成比如摄影、设计的职能,必须依赖公司内部其它职能部门。但这些职能部门不但不向项目组负责,不以项目组的需求为目标,而且他们还是“专家”,要对项目组提出要求,在各自的职能上把控项目的“专业水准”。职能部门不对销量负责,理论上对专业水准负责,但实际上没有任何具体的衡量标准,所以实际上等于不对任何事情负责。 

之所以在构架设计上选择这样的结果,究其本质无非是“人情”上的一些问题(我懒得说太细)。这件事情让我感觉到管理方面,确实有能力、悟性、经验和知识的层面,但是最最基本的还是管理者本身胸怀和境界的问题。意料之中的,这种管理架构给团队的执行力带来毁灭性打击。职能部门因为没有合理的绩效评估方式和反馈修正,在专业水准上根本没有提高。从市场反馈到职能部门之间完全没有一条有效的通路,以至于完全以自已是否喜欢来评判设计质量。职能部门不需要对项目组和项目结果负责,所以常常延误不能及时提供活动的设计,并对项目组的需求和要求漠不关心。很快(也是必然的)部门之间形成了很深的芥蒂——对于项目型的团队,团队间的竞争往往会演变成良性的竞赛,胜者为王,于公司于团队和个人自身提高都有好处。但是职能分工型的团队,形成组织对抗的结果不是竞争和比拼谁更优秀(因为不同职能没有可比性),而是转化为互相拆台。 

另外因为把一些不适合拆分的职能进行了过度拆分(又是因为无端的怕某一个人都学会了,或者是走了导致的盲目决定)导致了工作完全不协调的问题。比如说,与客户主要负责人的沟通不由项目经理来完成,而是由另一个合伙人来做,但是这个合伙人对项目一线的情况不可能完全了解,而又要在与客户沟通的过程中不得不做出承诺和拒绝的选择。另外项目经理对这个合伙人又不用负责,也就是说这个合伙人对客户做出承诺后无权要求项目经理去完成……显然对合伙人这是一个心理压力很大又吃力不讨好的事。而对项目组呢,因为沟通的不畅衍生的问题更大,项目组总是抱怨客户不肯投入,抱怨超卖问题,并且不理解为什么建立独立电子商务仓的要求不能落实(实际上是不了解对方的实际困难和对方负责人所面临的压力及迫切需求的方向)——如果他们有机会直接沟通,我相信项目组必然能充分的理解客户,近而达成顺畅的协作。但实际情况是客户是好客户,项目组是好项目组,但两者之间积怨日深,整天听到的都是他们互相向对方的抱怨和指责。(几乎每一个项目均是如此) 

管理往往是创业新手需要面临的首要挑战,不客气的说还有很多在领导岗位上的人误以为管理就是管人,就是让人“听话”;激励就是发奖金,就是多夸赞员工。比如表彰和批评就是管理的重要工具,用以正向强化公司的价值取向,明确公司的要求。可惜当时在公司里对这一工具的使用几乎为0!我当时身处运营总监的职位之上,虽然深受授权混乱,越级管理的严重干扰,我还是在项目组连月实现销量突破并马上要面临更大挑战的时机下坚决的要求公司对项目组进行通报表扬及物质奖励。公司对此表现得不情不愿,虽然在我的强力推进和要求下还是做出了表扬和奖励。但是在我不知情的情况下,把我提出的奖励销量连月提高,变成了奖励项目组沟通协作方面表现好(并明确提出了不是因为销量提升进行的奖励)。这给项目组弄得一头雾水,而且本来项目组与职能部门就已经有很深的矛盾了,互相的协作肯定是不好的,这么一表扬项目组,直接导致职能部门产生极大的怨愤。结果公司希望大家再接再厉提高销售规模的信息没有传达出去,创造业绩将会得到公司的肯定和奖励的信息也没传达出去,反倒变成了一种挑拨,让员工感觉到不公平不公正,加深了部门间的误会…… 

领导和管理也深深的影响了公司里的文化氛围和员工整体的意识形态,其中有一些我认为是非常糟糕的东西!比如员工不愿意提高行业知识技能,不愿意思考如何提高业务水平。甚至于非常明显的,员工不愿意去问别人专业上的问题,而有人去问问题,得到的不是指导和回答,得到的是鄙视和嘲笑——这些于团队的成长都极为的不利。身在其中我能深深感受到公司老板的性格、判断、抉择是如何影响到公司中甚至于他叫不出名字的每一位员工,以至于最终形成公司的企业文化和风气……具体的事情我不想多说了。在我看来,在电子商务这么一个新兴的行业,运营是一项非常综合的事物,每个职能都有无限积累和创新的可能。但公司只需要提供一个适合的环境,搭一个好的平台,让员工有激情有意愿去多观察,多思考,多学习,多实践,再加上无私的分享就能成为一个极富竞争力的团队。对那些年轻员工来说,事业上最大的成长一定是能力的成长,而一个员工能力获得巨大成长的过程本身肯定会他所在的企业做出巨大贡献。我还精心分析和制定了一整套“进级”制度,把运营人员的水平分成几个级别,并设置了每个级别的衡量指标。以此为参照,员工可以感受到在企业中自己是有发展的,而且这个发展机会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员工还可以从中看出自己要想成为一个高端的电商运营人才,还需要提升自己的哪些能力……(遗憾的是,这些并没能在团队中推行) 

与此同时,我能感受到行业的竞争开始加剧,那个创业的“窗口”正在逐渐关闭。 

代运营市场竞争激化 

我们刚刚进入服务商市场的时候,可以说基本上不存在竞争!几家天南地北的服务商象散落在足球场上的几只蟋蟀,照面的机会都少。 

但是一年以后,服务商已经非常多了,仅在淘宝代运营TP列表中就有百十来家。在与热风合作一年之后,一家叫网营的公司从我们手中抢走了这个重要的项目。虽然我并没有见过他们的面,但是热风和另一家知名化妆品行业的客户都对其非常认同。我对竞争对手的信息一向极为敏感,所以注意到这些客户提到网营的时候都说过这家公司非常了解他们的行业,很懂他们的商品,对于他们在淘宝渠道上的运营思路非常清晰、专业!然而在网营运营这两家客户之前,其实上他们并没有同品类商品的运营经验。这让我对他们与潜在客户进行沟通并拿下这些客户的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兴趣!虽然很遗憾,我没有机会观摩这个过程,但是我根据客户的描述做出了自己的推测和假设。首先,他们没有实际操作过同类商品,那么一定不是依赖即有的经验。所以他们一定是在与客户沟通之前花费了相当的经历和时间去研究线上同类商品及深入研究应品牌的特点,尤其是风格定位,并研讨出一套足以说服客户的运营方案。这说明了两个问题,第一他证明了做好充分准备,精研目标品类和品牌对拿下客户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第二、这种准备需要耗费极大的精力,而且需要有相当经验和能力的人才可能完成这个任务。这也就说明他的这种“狙击”的方式不可能象撒网一样面对大量客户实施,说明他们对客户肯定是有评估和筛选的。这方向我得到了挺大的启发,并且在之后谈客户的时候进行了偿试,收效非常的好~!(看着客户的神态和表情,我相信他们在其它人面前也会说我们是很专业很了解他们行业的了) 

在向竞争对手学习一切值得学习的东西的同时狠狠的踩死他——“沃尔玛效应”! 

但是学习也是互相的——我自己对招聘用人非常重视,一直认为这是公司的大事。每天都能收到大量的简历,但是在我们当前的环境下简历做假一点也不罕见,而真正有能力有操守的人又可能在写简历的时候太过“谦虚”而不能突出出来。每个投简历的人都面试也不现实。对此我有自己的绝招,我会出一份开放性的试题,给应聘者开卷回答。有不懂问度娘嘛,所以一般的问题没有意义……我早年做过的一次笔试给我很大的启发——那道题让你试图计算一下地球大气的总质量——我相信他仅是考查应聘者解决问题的思路(我当时的回答是通过气压估算,就好象通过水压可以估算水的深度)。所以我也出了一些有意思的题,比如从乐酷天的介绍PPT中我抽出了一家日本小型电商的办公室人员合照,让应试者猜测照片上人的职位,并根据照片上的情况说明下对这个企业的看法;还有直接拿出一张销售额/件数曲线图表,让应试者试图分析里面有价值的信息。实践证明这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式,回答能体现出应试者的经验、办事思路和能力,甚至能传达出他的工作态度。问卷回答出色的人在面试和实际工作中都表现出色,而问卷回答一般,简历却写得特别漂亮的人都不合格。有趣的是,在问卷广泛发出不久,就有应聘者告诉我们另外有一家代运营公司在使用和我出的一模一样的问卷——看来有人进行“拿来主义”了。 

最初在我们所面对的这个市场中,最为有效和合理的竞争策略就是先树立一个(至少一个)成功案例,既可以是为某个要求最为苛刻的高端客户(比如李宁)服务,也可以是为某个品牌在线上创造提升的奇迹。然后在成功案例形成的影响力下迅速扫取目标品牌客户,并藉由成功案例中的经验教训快速复制成功——通过占有有价值的客户资源把市场中弱小的竞争对手逐步驱赶出局。但随着时间流逝,事物的发展,原先那个创业的窗口正在逐渐关闭。最大的一个因素是线下知名品牌已经被收罗殆尽,而且品牌对线上业务的认识也更加成熟,所以对代运营服务的需求在减少,而且要求正在升高。大多品牌坚持自营线上业务并且也有很多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象圈地一样圈品牌的时代已经过去,品牌线上代运营业务必然需要新的创新来打开新的时代。 

结语 

在不久之前,我离开了这个创业团队,有点遗憾,但不能算是件坏事。看到公司还在前行,让我得到不少安慰。而且公司无论在意识和精神层面,还是在业务和执行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进步。公司开始研讨新的业务模式,比如以压款代销的方式与品牌建立合作——通过压金和调换率来降低资金投入和风险,同时可以有稳定和完全可控的库存,双方合作的责权利关系明显变得合理。因为公司会自己承担库存压力,如果存销比高公司和品牌都会盈利,反之如果周转率低公司会承担直接的损失。这种合作更很象线下已经非常成熟的代理(压款代销)模式,有很成熟的方式划分权责,管理规范。但是要完成这种模式公司也面临挑战,除了要使用比以前更多的启动资金外,公司的运营销售能力,甚至包括筛选品牌的能力变得至关重要,可以直接决定项目的生死存亡,所以运营思路、执行力以及两者的协调统一必须要达到很高的标准。第二,以前公司并没有“买手”型职能,而在服装服饰等品类中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职能,选用品牌的哪些款会好卖,如何组合出一盘货是很大的学问。买手也是诸多品牌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如何获得,有效管理和激励这种人力资源将成为重要的课题。 

虽然淘宝仍然是主要的线上渠道,但象京东、拍拍这样的线上渠道的成长不容小觑!在“新锐”线上渠道上必然会有一波井喷式的增长——研究、探索和实践可能会获得意外突破。 

另外公司也开始以更加客观的角度从新审视自身的管理,开始重视每个员工带来的实际产出。 

而我,自己仍旧坚持创业的路线。